京东买的狗疫苗靠谱吗


人用疫苗尚且如此,狗狗用的疫苗就一定安全吗?
小编要说:未必安全

某宝上销售的猫狗用狂犬疫苗

很多曾经被狗咬过的朋友担心自己打的是无效疫苗,会不会得狂犬病。于是,朋友圈又流行了一张图片:意思是:狗打的都是进口的,都是真疫苗,请放心



朋友圈和各大公众号刷屏图片
可是,狗打的是进口疫苗就真的安全吗?
答案依然是:未必安全
为什么这么说,小编画了一张疫苗从生产到打入狗狗体内的流程图:

我们把进口疫苗有效程度放在一边暂且不说,这里主要想说说
疫苗的储存和运输过程对狗用疫苗有效性的影响。

从上面流程图我们可以看出,一般的狗用疫苗都要经过 5到6个不同地点的冷库或者冰箱存储,还要经过5到6次甚至更多次的冷链运输,才能最终到达正规的终端销售商,如宠物医院。

这样看,疫苗从生产到接种,至少咬经历10次以上的不同存储和运输环境,这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的冷藏出现超温(超过0-8度的保存温度或者低于0度保存都可能导致疫苗失效),都可能导致疫苗效力降低甚至完全失效。说白了,这样的疫苗打了也是白打!

2016年,央视就曾经报道过亿元未冷藏疫苗非法流入市场的恶性案件,当时也引起过全国民众的轰动。(参考1,具体见最下方)


当然,在央视报道之后,药监局对人用疫苗经营和运输企业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整治。
但是,对于狗狗用的疫苗,其运输和存储情况又是如何呢?
首先,对于冷库的“身价”,建一个冷链仓库就至少需要百万以上:普通仓库的造价约为400元/平方米,冷库则要配备保温系统,造价就至少要高达3000元/平方米,保温箱与其说冷库不如说是控温室,需要每个地方在一定温度下并且保持均匀度,需要花费高额的电费,1万平方米的冷库一个月的电费至少要20万元。(数据来源参考:2)


其次,对于冷链运输车的要求就更高了。根据人药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冷链数据必须实行实时监控,在运输途中,数据每隔5秒从运输车中返回,若发现异常会出现警报。
这样一套设备成本本身就非常高昂,加上全程对温度的控制,导致目前冷链运输的成本至少要比普通运输高80%以上(数据来源参考:2)


小的物流公司缺乏疫苗必须冷链运输的意识,加上受配送成本因素影响,难以保证冷链运输。如果使用冷藏车运输,空调一开,油耗就很高,增加了成本,一些配送企业难以承受。
所以目前狗用疫苗运输过程,是否使用专用冷链运输车,我们不得而知。运输过程是否全程进行温度控制,我们也不得而知。


所以,大黄对宠物疫苗目前存储和运输状况的总结是:
缺乏监控,全凭良心
除了储存和运输环节对疫苗有效性造成影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决定着我们疫苗是否安全,那就是疫苗的销售渠道。

之前说了,正规的疫苗是从海外生产到国内总代或者国内分公司,再到省市各级代理商。这些企业都有生产企业的合法授权。
然而,宠物疫苗的现状却是,很多没有合法授权的企业也在做着疫苗的销售。
甚至是,经常有人打电话给大黄说:你们店要不要疫苗啊,我们**省的,我们疫苗比你们湖北的便宜30%,还包邮。


如此泛滥的销售渠道,能保证谁家疫苗不是假的,或者疫苗是真的但是因为节约成本未按要求低温保存和运输造疫苗失效?
依然是缺乏监控,全凭良心!
除了批发渠道,终端销售渠道也是一个很大的漏洞。为什么这么说呢?
现在宠物狂犬疫苗销售主要分为三大类:宠物医院、宠物店、某宝
正规的宠物疫苗接种应该由具有《动物诊疗许可证》的宠物医院和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宠物医师进行。而宠物店和某宝,是不具有疫苗销售和接种资格的。


就大黄所在的某宠物店同行交流群中,粗略估计,有接近70%以上的宠物店都给宠物打疫苗。而不建议宠物店打疫苗原因有四:
第一,宠物店因为缺乏资质和专业技能,不能保证像医院一样正规操作。
第二,宠物店因为专业知识和意识程度不及宠物医院,疫苗冷藏保存不如宠物医院严格。
第三,宠物店疫苗接种数量不如宠物医院多,分销商不愿自行配送,存在宠物店自提疫苗或者快递疫苗的可能性。冷藏运输无法保证。
第四,接种疫苗是存在一定几率的副反应的。如果某个宠物店在给宠物打疫苗后发生了副反应,宠物店是没有能力进行救助和处理的。

和下面这个比起,宠物店还算可以当面验证。更恐怖的则是某宝销售的宠物疫苗。大家都知道,从某宝销售的疫苗都是通过快递送到宠物主人手中。这些快递都是我们熟知的一丰一达和三通。并不是专业的药品冷链运输企业。某宝上销售的疫苗,最多就是加了冰块之后包装起来快递的。大家能想到,现在快递少则一天多则数天的速度,能在冰块融化前把疫苗送到吗?疫苗有效性多少,全靠人品好坏了!




疫苗快递冰块全化了,商家客服妹子真会解释,冰化了属于正常物流现象,都常温了,你还敢保证绝对没有问题
妹纸,你咋不上天呢
当然,宠物医院也不是完全不存在疫苗有效性的问题,只是相对会更加专业且严格一些。至于有效性多少,其实也是存在监管上的漏洞。
总体来说,宠物疫苗是存在非常多的盲区。真假与否,有效与否,更多的是靠从业人员的良知和责任。小编一向认为,良知这东西,经不住利益的考验。真正依赖的,还是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消费者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