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沙适合什么鱼

珊瑚礁鱼类,与其他类型鱼比较,珊瑚礁鱼最经受不住水理化因子的变化,也可以说是最“娇生惯养”的一大类型鱼。原因在于热带珊瑚礁的水环境相当稳定,珊瑚生物总是远离河口,不受河流淡水与污物的影响,在水深15~45米之间便可繁生一般种类珊瑚。由赤道洋流从东方带来的浮游生物,其生物量也是稳定的。热带珊瑚礁区最低水温在20℃,一般时候不超过25℃,总体均温在笼℃左右(一般变幅为℃之内)。海水密度为~,相应盐度为~。水中氨、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含量远低于危险值。珊瑚礁鱼除繁殖期外极少游到海面附近,也极少游到珊瑚礁附近,因而环境变化更小,所以养珊瑚礁鱼应严格逼近其原出处水质。海面上由于日照、风、降水、潮汐等的影响,水质变化远大于珊瑚礁内部。所以对于常游于水面的珊瑚礁笛鲷科鱼等水质可有更大的波动:水温22~27℃,盐度29-35,但氨、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同样很低。

在海水鱼缸中,我们最好不要让水质太极端化,调节的幅度应该小一些:水温24-26℃,盐度(相当于24-26℃、密度~),~,氨、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应尽可能控制得低些。

典型的海水热带鱼应该是生活在珊瑚礁区的鱼,而典型的珊瑚礁鱼都生活在珊瑚礁中心区域水深15~45米;而生活环境变化较大的是所谓上方的礁湖鱼类。礁湖一般是由岛屿,或离大陆较远(不受河流淡水和潮汐、浪潮回流影响)、又有适合条件的海底(10犭0米深),向上逐渐生长而成的礁体,所围成的环形、圆形、长条形等近封闭或半封闭的泻湖(至少在退潮时是如此)。有时由于海侵或基底下降,湖内外仍繁生着珊瑚,并且若干年后(每10年可长高厘米)又接近海面。

典型的珊瑚礁鱼是以珊瑚或珊瑚丛中才有的生物为主食。这就让人想起难养的蝴蝶鱼和盖刺鱼,以及寿命在海水缸中(平均)不算长的隆头鱼和天竺鲷鱼等许多种类鱼。当然,蝴蝶鱼、盖刺鱼也有一些易于饲养的。难养的原因何在呢?一为它们对水质的要求甚高。海水缸中的鱼对最初阶段的水若能适应,则随着投喂时间的增加,水中氮素积累(硝酸盐等增加),加之偶尔不注意(过量投喂、饵料不佳、残饵未清、鱼等动物体腐尸未发现,水温、酸碱度、盐度等不正常),这些“未经礁区外世面”的鱼便经受不住考验而死亡。二为此类鱼需要诱食。它们吃惯了珊瑚(珊瑚头等)或珊瑚水螅体(海葵目动物等的幼体),对于鱼、虾、贝类肉,甚至对甲壳幼体、小型活食均不大感兴趣。一般来说,要让这些鱼改口吃普通食物,有很大困难。有个别鱼(主要是幼小鱼出生后),多为杂食,有可能改口吃普通饵料,这些鱼有可能活得比较长久。

诱食要有耐心,并且还要经常动一动脑筋,变一变方法。有人把鱼虾酱涂在珊瑚石上,珊瑚石可以用盘状、球状、树枝状、仙人掌状的,以便让不同种的典型珊瑚鱼“各取所需”。

为什么幼小鱼倒是容易诱食成功呢?珊瑚礁是强者的世界,仔鱼在此间并不能找到适口饵料,只好到上层与岬湾处浮游生物多的水域讨生活;等长成幼小鱼后,再待某次夜晚涨潮(月圆)时,回与“祖籍地”相同的某一礁湖,此时幼小鱼仍可在一定程度表现为杂食。